“医”路前行 征途不止——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建设纪实

发布日期:2025-01-10
【字体:打印

 路前行  征途不止

——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建设纪实

“医”路前行  征途不止.png

项目效果图 

它,是肿瘤专科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。

它,是智慧、绿色、高效的现代化医院。

它,是环抱疗愈绿洲的花园式医院。

它就是中南公司承建的浙大二院安徽医院。

2022年,还是杂草丛生、黄土堆积的荒地,如今摇身一变,高楼矗立、初具雏形。目前,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主楼结构已全部封顶,砌体及墙面抹灰已完成,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。

一座现代化的肿瘤专科治疗集群即将建成…… 

挺膺在前:党员先行破万难

项目的起步并不顺利。

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是由中建五局与安徽水利联合承建。由于联合承建,施工区域划分不明确,场地共建、交叉施工有摩擦导致施工进度较慢,这让所有人都发起了愁,怎么办?

项目负责人刘雄红清醒认识到:“要想项目干得快,合作配合、资源组织、人心凝聚等多方面因素缺一不可!”

那拿什么来凝聚起大家的合力呢?

刘雄红灵机一动,于是在他的牵头组织下,一支由业主单位、联合体单位、全咨单位、监理单位组成的联合攻坚党支部正式诞生!刘雄红任党支部书记。

以价值党建为引领,绿色建造、智慧施工、安全文明为抓手和落脚点,通过联合党支部这一载体,项目与联建方多次开展攻坚行动、主题党日等活动。渐渐地,大家配合越来越默契。

2023年4月,为了顺利推进项目施工,项目与安徽水利就施工方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。

经过多方协商,项目确定了四项计划、四大穿插的总包管理体系,从各自为营转变到统一战线,建立土建移交计划、工序分解计划、机电管理计划、设备搬运计划,做到地下室穿插、室内穿插、外立面穿插、屋面穿插。至此,项目施工正式步入正轨。

2023年夏天项目施工迎来关键节点——抢抓基槽清底验收为避免受即将到来的连续大雨影响,项目党支部书记刘雄红带头抽降水值班,见缝插针式组织机械、人员抢抓工期。大雨即将来临,紧急关头,劳务人员不足,他换上雨鞋,带上铁锹,号召管理人员带头上:“务必要在大雨前完成基槽验收和褥垫层施工!”

刘雄红坚毅的背影在风中傲然挺立,犹如一面旗帜,让在场的工友和管理人员精神为之一振。大家纷纷推上小轮车、铁锹抡得更卖力了,三人一组,齐心协力地向着进度目标前进。最终赶在大雨前完成基槽验收和褥垫层施工

7月15日首块筏板浇筑顺利完成 

精研优筑:智慧建造破壁垒

作为“一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”,浙大二院安徽医院具有直线加速器、回旋加速器、高压氧舱等特殊功能房间,防磁场屏蔽、防辐射、防静电是必备要求

深基坑地下室面积广达7.2万平方米,高大支模分布散、区域广,超限梁最大跨度达23.4,最大板厚达2.8米,最大墙厚达3米。普通的浇筑方式根本无法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,一旦出现裂缝或者空洞,辐射防护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
项目总工宋松和生产经理曾露华果断地把办公桌搬到了一起,结对组成攻坚先锋队,秉持着“一次成优”的管理理念,他们提前策划研究,找出施工方案最优解,编制《大体积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》——将厚厚的顶板按照合理的厚度分层,每一层都严格把控浇筑的速度、温度和角度,确保混凝土能够均匀地流淌、填充每一个角落。多个振捣点在不同位置同时发力,让混凝土中的气泡无处遁形,使其更加密实,紧密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屏障。

在地下室施工阶段,经严密计算后,单台泵车与12台混凝土罐车配合施工,每12小时轮换一班,选用低水化热混凝土材料,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,设置多个温度测控点实时监测温度数据。

从混凝土运输、浇筑、振捣,到测温、养护、拆模,每一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控制,项目全体管理人员齐心协力,真正兑现“过程精品、匠心建造”的承诺。

同时作为肿瘤专科特色的现代化医院,需要满足不同科室的特殊需求,医院内部的系统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,十余项专项工程交叉汇集,多种管道排布复杂,不同功能区域净高要求高,给排水、空调、电气、医用气体、风管等各类管道都集中于过道、房间等有限空间。

宋松工作室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入手,成功构建起高精度的BIM三维综合管线模型,真正实现了小空间发挥大效能。

宋松带领着BIM团队频繁穿梭于现场与办公区域之间,开启了一系列严谨且高效的工作流程。

他们首先进行建模工作,从不同施工区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,到安装工程中管道综合排布的精细规划,通过BIM技术的神奇转化,原本抽象的数据与平面线条,逐步演变成了曲线优美且极具直观性的可视建筑模型。

为了进一步确保施工的精准性,宋松团队还运用无人机进行现场勘查,将实际工况与模拟工况进行细致比对,及时调整并反馈差异信息,从而使得场地规整工作和施工进度得以有条不紊地推进。

随后,将BIM成果整合生成二维码,施工人员在现场只需轻松扫描二维码,就能直观、形象地获取图纸设计的详细信息。这一举措极大地减少了纠错成本,有效避免了返工现象的发生。“我站在这儿,扫扫二维码就能清楚知道该有哪些管道,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混乱了,方便太多了。”工人们也齐齐称赞。

全程守护:密防严守驱隐患

比起一般的建筑项目,肿瘤专科医院特色的衰变池、垃圾污水站等区域有限空间更多,空间密闭,多数出入口仅有60cm*60cm大小自然通风条件恶劣,有害气体无法及时排出,新鲜空气难以进入,就像一个个无形的“毒气陷阱”。

安全总监陈小林和片区经理胡涛、司海武深知其中的危险,从项目伊始,便对有限空间作业采取全程旁站监督的方式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施工现场,他们就已经穿戴整齐,带着检测设备和应急救援器材,奔赴有限空间作业点。作业前,将吸气泵放入有限空间,用气体检测仪检测氧气、氮气等气体含量,他们紧盯屏幕,待各项指标确认安全后,方可开展后续作业,确保万无一失。

在垃圾污水站的作业现场,安全员丁奇奇一脸严肃地对即将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说道:“兄弟们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地方,大家务必把个人防护装备穿戴好,检查再检查,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要命。”作业人员纷纷点头,认真地检查着自己的防毒面具、安全带、防护手套等装备。片区经理胡涛、司海武则在一旁仔细查看通风设备的运行情况,全程监控风速、风量保证它持续稳定运行,每半小时就会记录一次数据。

另一边,安全总监陈小林正穿梭在各个施工区域,排查可能存在的隐患。

项目的高大支模分布在锅炉房、地下室负二层区域,锅炉房高支模搭设高达8.7米。高大模板支撑体系的稳定性是安全管理的关键。高支模施工过程中,涉及大量高处作业,如模板安装、钢筋绑扎、混凝土浇筑等工序,存在坠落、物体打击的风险。

项目所有进入高支模区域的人员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,确保每一个人的安全用具、劳保用具万无一失。在高支模的各个作业层面,设置了专门的物料存放区,严禁物料随意堆放于临边位置。对于工具和小型材料,配备了专用的工具袋和收纳箱,工人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将工具放置其中,避免因工具掉落引发事故。

安全监督小组专业且尽责,每日定时巡检高支模区域,细致排查隐患并记录在案,当场下达整改通知,限时完成整改任务。同时,严格监督安全措施执行情况,对违规行为坚决纠正处罚,绝不手软。

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。在项目团队的携手努力下,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接连斩获国家级质量信得过班组二等奖、安徽省工程建设质量信得过班组一等奖、安徽省信得过班组一等奖。获评安徽省“红色工地”“绿色工地”“智慧工地”、安徽省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、安徽省超低能耗示范项目等。

“甩开膀子、迈开步子,踏石留印、抓铁有痕!”是项目团队攻坚克难、较真认真的忠实承诺,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团队将在“一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”的打造上、在“健康中国安徽样本”的建设上,交出一份精彩答卷!(浙大二院安徽医院项目综合办主任 戈传芬)

中建集团微信

中建五局微信

五局安徽微信

网站地图  |  法律声明  |  常见问题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|  纪检监督举报  |  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受理方式

Copyright ©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

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
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
验证码:
CA登录  CA驱动